七十风华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十风华 > 创业先贤 > 正文

创业先贤

张烨教授的生平介绍

发布时间:2022-07-11 16:11:32   |   点击数量:

张烨教授的生平介绍

张烨,男,汉族,1909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0月因病逝世,享年96岁。曾任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吉林省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九三学社长春市委委员、长春汽车运输工程研究顾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顾问、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汽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常务理事,汽车运输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是吉林工业大学创始人之一,创办国内第一所“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他长期从事汽车工程专业及运输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是国内知名专家;他先后编写《汽车拖拉机电气设备》、《汽车可靠性原理》等专业教材7部,翻译著作2部,出版专业相关书籍著作6部,在全国学术会议及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汽车可靠性、仿真性、制动性及运输系统研究方面培养了多名研究生。曾获得吉林省政府颁发的人民教师荣誉称号,多次受到机械部、中国公路学会、吉林工业大学奖励。

张烨教授的光辉事迹

第一部分

由于生于内忧外患的战乱年代,又出身于贫寒的农村,张烨深刻地了解当时中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境况。于是从年少时候开始,张烨便勤于读书,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都是:寡言踏实,攻于学业。亲戚黄履之是南通当地的小学教师,在他的影响下张烨自小就对教师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立志习得一技之长,以培养国家栋梁为己任。1929年满怀报国热情的张烨考入了上海劳动大学电机工程系。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张烨稳重老实,专心读书,总是热心地帮助同窗解决生活上、课业上的难题。正值乱年,张烨家中只能通过借亲戚家钱财支撑,负债最多之时达到400元之多。然而在听说同窗家中由于战乱难以坚持、生活费用同样难以凑齐之时,处于困窘状况的张烨毫不犹豫地选择帮助同窗,共度难关。但是他从不声张,更不愿让被帮助的同学发现。张烨默默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用品等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虽然都是小事,对同窗而言却是雪中送炭。每当张烨手头拮据、生活窘迫之时,他从不寄希望于寻求同窗的回报和支援。而是自己省吃俭用,划粥苦读,从早到晚在图书馆里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汽车书籍和国外文献,用精神食粮来填补腹中空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本不太擅长外文的张烨,凭借自己的毅力,将国外原文著作理解的炉火纯青。正是这份对汽车、机械的喜爱和自己不懈的努力让张烨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自傲,而是不断地找寻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努力改正。由于生性内向沉稳,张烨觉得自己总是遇人脸红、紧张,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因此自己总是错失表达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为改掉这个毛病,张烨贯彻了他刻苦勤学的精神,日夜在无人的地方练习大声读书、读报纸,在活动上、会议上鼓起勇气,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积极和同窗讨论自己在学术上的见解。起初他还是十分紧张,声音颤抖,表达也不顺畅。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们见证了张烨的进步,更深刻地了解他勤奋钻研、乐于助人的品性,因此都推选他为学生会委员、级会干事,纷纷视张烨为自己的榜样。

然而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战乱,张烨读书求学几经周转。1933年,张烨从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了,面对着满目疮痍的祖国,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张烨进入了上海闸北水电公司。进入公司后,张烨总是主动承担其他工人不愿做的任务,并圆满地完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烨深刻的意识到:虽然这份检验电表的工作清闲,工资待遇也算优越,但是这样呆板、单一的工作不能让他进步分毫,他的内心依旧渴望能够回到学术氛围中。因此,下定决心的张烨又变回了那个在大学读书的学生,将上海交大定为自己的目标,希望能够继续深造或担任教师。由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嚣张,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或任教都难上加难。尽管风雨重重,千难万险,张烨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上班时,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回家后,他一如既往地刻苦专研,废寝忘食地备考,以至于营养不良贫血的情况时常发生。张烨时时刻刻准备着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员,期待着离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更进一步。功夫不负有心人,1937年张烨顺利进入了上海交大担任助教。虽然工作复杂辛苦,但是张烨乐在其中,他又回到了那个他热爱的汽车和机械的乐园。由于日本的侵略,工资微薄难以支撑,为了支持家用,张烨只好开起一家小店,在邻里乡亲口中他是老实可靠地杂货店老板,对人诚恳只求薄利以糊口,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经商时,与世无争不慕名利的张烨都秉承着兢兢业业诚信待人的理念,为亲人好友树立榜样。

白天在学校,张烨尽心尽力视生如子。而结束一天辛苦的科研教学工作,张烨也从不拖着疲惫回家,更没有任何慵懒的样子。每晚饭后坚持备课,看相关书籍,无论是个人生病还是家里停电,从未停止过。起初家里人并不理解,总埋怨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怎用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备课,早烂熟于心的内容何必浪费自己娱乐休息的时间。面对亲友的质疑,张烨总是笑着回答:“汽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技术,只有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教学内容才是有意义的,这样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对得起他们对我的信任,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父亲来讲,孩子们虽然还小,但是他们在看着我在做什么。读书学习是一个习惯,我也希望孩子们身上拥有这样优秀的习惯。再说了,研究这些小东西呀,有趣的很。这就是我的娱乐时间。”对于读书治学这件事情,张烨总是这样用行动代替说教,教导儿女养成优秀习惯。有一次,家中意外停电,儿女因此开心不用再读书学习,正打算跟父亲说,可是看到自己的父亲依旧秉烛夜读,敬仰之心油然而生。从那时起每天的那个时段,家中便弥漫着书香,沁人心脾。虽然张烨是一名大学教师但是却从来不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对于孩子们关于学问上的提问也都是只是引导他们读书学习,从不剥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和书海中汲取知识的权利。在这样容易被忽视的小事上,张烨总是格外严谨,在家这样放松的港湾里也不松懈,时刻谨记自己是孩子们的榜样。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张烨的每一个孩子都养成了自主学习刻苦读书的好习惯。

第二部分

张烨于1955年在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汽车运输工程(后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作为行业的探路者,张烨努力耕耘着这片试验田。创立新的专业,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培养计划。工作于汽车学院,张烨深明学院的学科设置完全服务于汽车本身,多是针对汽车的底盘、发动机等部件进行的术业性专攻,但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建设任务,汽车行业显然急需新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对汽车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了解,更要对汽车整个“管、用、养、修”的服务链有着整体思想和统筹调配能力,并且对整个交通系统要有所把握,专业培养计划也应据其而设。对此,张烨细细考究了自己讲授的近十门汽车及内燃机方面的课程,从中选择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与设计等汽车行业的汽车基础课,并加入了汽车维修等专业必修课。但令张烨苦恼的是,与新兴的“交通流理论”相关的学术专著,国内尚未有详细的通行课本,有关“系统工程”的交通方面教学本更是无从找寻。而这两门课程恰恰是张烨对此专业的知识补充重点。本着无米生炊、创造条件的无畏精神,张烨决定自己收集国内外资料,编译论文,编制教材,以作教学。

下定决心后,张烨就常常将自己泡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省立长春市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和馆藏被他翻了个遍,偶尔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张烨也会抓紧机会去当地大学的图书馆探寻一番。为了能够更多更直观地理解理论原著、接触国外的学术新潮流,张烨除了在大学里学习的英语之外,后期还补充学习了日语和俄语。虽然很多是接触较多的专业词汇,但晦涩的论文翻译并不容易,况且译制论文并不是本职工作,白天的张烨仍需投身于繁忙的课程教学之中,因此,论文的翻译工作常常是挑灯夜战。张烨仅仅靠着一本日文字典,先译单字后组句,再行成文,这其中的大量时间都花费在翻译的字斟句酌和例证的查资求证中。有时针对某个引例,一钻就是几天,同事中有人感于张烨辛苦就和他说,“你看这两个说法差不多,没有必要这么细地比较”,张烨却正色道“创立一个学科,研究一份教本,教的不仅是这一代的学生,更是为这个学科树立一个标杆,只有第一排旗帜整列了,后面的才会齐,我这样想着,就怎么也不敢轻言随意、妄下定论,总希望能尽善。”言罢又继续翻着资料,同事们便不再多言。秉信着如此观点,系统工程的论文编译最终月余成册并应用于教学之中。除此之外,张烨还编译过多本汽车专业教材,其中1961年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汽车拖拉机电气设备》被选为全国通用教材。

除了创立汽车运输工程专业之外,张烨还尝试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创新,对于学科重点,他常以半讲授半讨论的课堂形式呈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听完研究点后自由讨论,如此,讲授便不拘泥于课本,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考,同时还便于随时随地地将学科前沿,创新发现第一时间补充进课堂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特别是他主持研究的新型点火系,点火系作为汽油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张烨的主攻研究之一,他一直很注重这部分的教学和革新,在全国汽车学会上做了研究成果报告之后他立即在吉林工业大学开展了此内容的专题讲座,获得了学生的热烈反响。半讨论的课堂形式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得学生受益良多。

对张烨来说,对待学生,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但这并不意味这师徒有别,他更喜欢与学生讨论切磋。往往一堂课结束后,都有三两学生簇拥着张烨讨论问题,有时学生问的问题,张烨并不明了,有时是自己的知识盲点,有时是学术新区。暂搁之后,他常常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学习,等到下一堂课课间再解答给学生。久而久之,张烨发现,学生们虽然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但他们思维灵活,角度独特,总能发现自己平时忽略之处。但苦于下课时间匆匆,学生还要准备下节课程,常常只能简而言之,这短短的时间并不足以完全解释一个知识点,引经据典更是不可能。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点,张烨决定向学校申请一间教室用作课余讨论会,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学生可以在此教室和他畅谈问题,专业课的疑点,生活中的发现,各抒己见,畅言所想。而后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张烨会和学生一起寻找未解问题的答案,在下次讨论会上再行分享。这样集中性的学术讨论,不仅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更是将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求学精神感染进学生的心底。同时,张烨自身也发现了许多之前的知识不足和新问题,并加以研究完善,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在从任期间,张烨多次指导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也指导过研究生的学习,作为吉林工业大学第一位研究生导师,张烨言传身教,时刻标榜自己的言行;为让学生们真正喜欢上研究,并乐于将科研当做事业,张烨推陈出新,一改传统的说书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简单的操作开始实践,哪怕学生没有经验可能会弄坏实验设备,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车间几乎成了他的每一届毕业生徜徉之所。有时学校实验车间的器材不足,样本不够,他还会带着学生去访寻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不仅如此,张烨还经常和学生分享研究心得和趣事,使得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既没有脱离学术研究的本意又不缺少愉悦的氛围。总之,在张烨面前,科研与学术一改枯燥,反而多了一种活泼韵味。严谨的治学之风和谦逊的师友之态,使得张烨的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还与他常年保持着书信来往。讨论问题,或是谈论近况,皆宛似老友。

张烨从1955年开始先后担任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吉林工业大学的汽车系及汽运系副主任、主任。作为系主任,大大小小的琐事、会议自是不少,但他并没有因忙于行政事务而疏于教学,疏于科研。反而是颇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感。在填写高等学校教师调查表的今后工作志愿一栏时,张烨明确写道,“希望能减轻行政性工作,俾能翻译俄文教材,以供教学需要。”真实真切地表达着一个学者,一位师者的内心诉求。

第三部分

作为党员,张烨在参政议政、履职尽责的过程中始终恪守党性,敢担当、善作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几十载呕心沥血,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而作为科研工作者,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远见卓识,张烨不仅成为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在汽车工程的研究方面更是表现出极高的造诣。

1948年春,张烨在与一位同学闲聊的过程中,谈及汽车工程在国内的认知度和地位时,说到外界往往并不知道汽车工程是个独立的学科,更不知道交大有独立的汽车系,在这里毕业的学生大都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学术氛围不容乐观。此次谈话让张烨陷入沉思,他迫切希望改变这一现状,让更多的人了解汽车工程这个学科,自愿学习汽车科学知识,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烨路过上海的一个报亭,注意到满目的报刊和杂志,便想到当时办得蒸蒸日上的《工程界》和《新世界》杂志都是白手起家的,而人们的信息来源除了众口相传,就只有报刊和杂志了,故而觉得创办杂志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就这样,张烨一手创办了《汽车世界》杂志,担任主编。《汽车世界》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海分会会长陈石芙的支持下成功发行,该杂志的广泛流通,不仅向人们普及了汽车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张烨还着手筹备“中国汽车工程学社”,吸纳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汽车科学爱好者。

在做科研这方面,张烨总是比别人更耐得住寂寞,更舍得付出——无论是金钱还是精力。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汽车无疑是属于奢侈品范畴的。在这种汽车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能够用于实验的材料弥足珍贵,所以科研工作者都格外珍惜实验机会,然而,张烨做起实验来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胆怯。有时好友拿他做实验时专注又胆大的样子调侃他,他也只是微笑着说一句“实践出真知”反驳回去,好友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不过,实验材料毕竟是有限的,有的时候科研经费不够维持实验的进行,张烨就自掏腰包,甚至不惜花掉多年以来的积蓄来购置材料,但张烨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忘本心。

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生活上的张烨就是如此,然而做起学问时,又真正严苛起来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的学生。一日,他的某个学生数月以来所做的研究做的终于有了成果,欣喜之余,跑来向他炫耀,没想到非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一顿训斥一番,张烨严肃的对他说道:做科研的可贵之处在于任何时候都能行若素,思以恒,若是为这点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眼界难免变得短浅,一个科研课题不应仅仅止步于论文的刊登或是短期内的成果,而应时常关注可能能改进曾经的研究课题的新技术的出现,并且不断的对研究成果进行调整。而这段意味深长的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说教,也是张烨对自己的要求。自学院建设步入正轨以来,张烨便开始专注于转向装置的研究,并于1957年发表了《转角正确的转向梯形装置》论文,然而于他而言这项研究只是暂告段落,1988年,张烨再次开始了该项研究课题,提出《转向梯形的改进设计》,他对科研的态度,可见一斑。

张烨时常告诫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子科技能兴国,虽然国内现阶段整体科研意识薄弱,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不够完善,这对科研人员来说确实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当一项研究开始,就要做好短期内看不到成果的心理准备,经得起反反复复的失败。更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做学问,这是学者本分。而这一静,便是五十余载。这几十年里,张烨潜心钻研汽车技术,专于点火系、转向系等方面,尤其在汽车可靠性、仿真性、制动性以及运输系统的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1962年,张烨同陈萌三等人对于“轴转向双轴挂车横向稳定性”课题开始了研究,就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的稳定品质进行了探讨。此项研究历时四年,这四年里,张烨几乎是把家搬到了实验室,一日三餐也只是简单的应付一下,甚至连家人也很少能与他见上一面。倘若哪天实验进行的太晚,他就干脆在实验室睡下,不论舒适与否,想着一来可以一边进行着实验一边小憩一会儿,二来也可省去走路的时间。但凡出了实验室,张烨就要随身携带纸笔,来记录脑海里一闪而过的灵感。1966年,几人的研究终于开花结果,并发表了题为《汽车列车直线行驶稳定性》的论文,详细论述了利用相似理论进行模型试验的试验设备和理论方法。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该项研究的起步较晚,这项研究结果的发表,无疑为我国汽车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半挂汽车列车提供了有效手段和理论指导,开拓了我国全挂汽车横向稳定性的研究领域。1982年11月,中国公路学会第四次汽车运输学术会议在南宁举行,张烨同副校长陈唐民、讲师李家本以及助教陈秉林代表吉林工业大学出席讨论会。作为汽车行业老前辈及汽车学会副理事长的张烨畅谈了对当时汽车运输中几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张烨独到的见解和中肯的建议,深受与会者好评。会后,有位青年学者因有些观点与张烨会上所讲不同便悄悄找到张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张烨十分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胆识和求学态度,就向他详细地讲解这几点有争议的地方。两种思想碰撞在一起,难免引起火花,争论起来,各有各的考量。不过,张烨凭借着自己的满腹经纶,从各种不同角度说明见解,使这位青年学者恍然大悟。临走前,张烨对这位学者说,“你看,真理总会愈辨愈明。如果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像你这般勤思好问就好了”。

80年代,节能减排这个词汇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然而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这个词汇的意义所在。作为一个汽车科学工作者,张烨十分清楚汽车燃油所产生的尾气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难以估量,况且我国当时的燃油经济性差,汽车节能迫在眉睫。张烨希望能够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奈何在这个大环境中,个人力量又是极其微小的。所以,张烨开始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于1983年发表了题为《联合起来群策群力开创汽车节能新局面》的文章,并提出了一些技术上的改进方案,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张烨的改进建议为汽车性能优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但尾气污染问题依旧存在。此后,张烨注意到,电动汽车与普通汽车相比,具有无污染、噪声低、节省石油的优点,且电动汽车的发明要比燃油汽车早上十个年头。张烨暗自想着,或许电动汽车就是解决现如今环境问题的有利手段。因此,张烨发表了一篇题为《电动汽车——未来的先进交通工具》的论文,指出我国汽车行业应加速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迎接未来无污染汽车法规的挑战。

晚年的张烨虽身体状况不及从前那般时时刻刻都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但他对汽车技术的热情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消减。张烨常邀请仍在工大任教的同事和由衷的热爱汽车科学的晚辈到家中做客,听他们将实验室里的趣事。每每听到这些,张烨都觉得仿佛回到了年轻时整日待在实验室那段充实又快乐的日子,惹得他笑的合不拢嘴。他们从国家大事谈到教育建设,从科技变化谈到研究课题,似乎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引起相互之间的共鸣,而一说起汽车来,张烨总是滔滔不绝,且字字珠玑,丝毫不会逊色于那些颇有成就的晚辈。正因如此,虽久居家中,张烨对工大汽车专业的研究方向和进度以及新技术也颇为了解,常能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

张烨教授的突出贡献

1957年张烨带领吉林工业大学师生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汽车运用工程专业。1958年,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从汽车系分离出来,成立汽运系,张烨担任系主任。1961年,张烨开始在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招收研究生,到文革开始一共在这个专业招收四届7名研究生。

1981年,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该专业又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也是我国该学科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张烨从教几十载,呕心沥血,不仅为我国汽车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人才,也为我国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及运输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